台灣藥品短缺通報案件數逐年上升,100年僅12件,104年增加至128件,國內製藥品質要求提高、藥費給付不符成本、與國際藥品競爭都是可能原因;藥品短缺嚴重威脅民眾醫療權益,不僅台灣,美國與歐洲也都有類似困難,食藥署辦理「藥品短缺國際研討會」,相互分享解決辦法。
食藥署藥品組科長潘香櫻表示,今年所有藥廠都必須符合PIC/SGMP規範,統計至1月國內149間藥品工廠,有48間未能符合規定不得生產藥品,分別有24間仍在申請或放棄生產,也因此3000多項藥品停止出貨;部分藥廠也因給付藥價過低,不符合成本與合理利潤,停止產製低利潤藥品。
分析國內藥品短缺通報能發現,抗生素、局部外用藥、抗癌藥物為大宗,潘香櫻解釋,針劑型抗生素生產技術要求較高,若加上給付價格太低,廠商可能選擇不生產,以青黴素為例,目前只有1家藥廠在生產,一旦產能發生狀況,就有可能發生短缺;學名藥協會理事長王瞬睦則說,健保署目前已有重新議價機制。
抗癌藥物大多是新藥,國內藥廠大部分無法生產,購買藥品不單只考慮價格,更要評估藥商全球供貨狀態,一旦採購不如預期順利,也會造成短缺;潘香櫻補充,藥品短缺不僅台灣發生,各國也都會有因應機制,2012年美國已經立法,當藥品可能發生短缺,6個月前就必須提前公告與通知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goo.gl/F5Agqo